從上海自貿區到香港金融中心,人民幣穩定幣或迎來一場內外協同的全面試點
隨著《穩定幣條例》即將於8月1日在香港生效,人民幣穩定幣再次成為中港兩地金融與政策圈關注的焦點。近期一系列來自央行與政策研究機構的表態,正釋放出一個明確訊號: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正在醞釀「內外聯動」的新格局。
上海 x 香港:雙核心推進人民幣穩定幣?
近日,央行明確表示將加大「上海經驗」的複製推廣力度,支持數字人民幣創新應用擴展至自貿區。同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也建議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與香港同步推動人民幣穩定幣的創新探索工作。根據副主任楊濤的觀點,Web3 推動的穩定幣創新,已經打破了傳統「在岸/離岸」的界線。他提出以境內離岸(如上海)+ 境外離岸(如香港)的模式,構建「雙軌並行」的人民幣穩定幣體系,以實現更靈活的戰略佈局與監管主動性。
模式構想:CNYC 與 CNHC 雙幣互通
根據楊濤的建議,未來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應朝著「境內離岸人民幣穩定幣(CNYC)+境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CNHC)」的聯動模式推進:
‣ CNYC:由大型銀行、支付機構等牽頭,在上海自貿區內進行鏈上發行與流通,並透過授權機構進行批發與零售
‣ CNHC:可在香港設立發行機構,或依賴境內支付機構的香港法人在地發行,納入香港法規框架,支撐國際貿易、RWA等應用
兩者在跨境結算上亦可建立交換與互通機制,實現人民幣資產的鏈上流動與價值轉移,並配合香港與內地現有的支付基建制度
技術之外,穩定幣更考驗監管耐力
儘管構想誘人,但監管挑戰依然龐大。穩定幣的發行、交易涉及反洗錢、身份認證、資產儲備與風險隔離等諸多合規問題。目前包括 BIS(國際清算銀行)也指出,全球穩定幣在「單一性、彈性與完整性」三大核心標準上仍存在不足
從技術創新到貨幣主權,從離岸人民幣國際化到Web3支付場景落地,人民幣穩定幣可能是中國金融體系面對全球加密資產競爭的主動出擊。但同時,它也將觸及傳統金融邊界與合規底線,過程中充滿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