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是風聲—— 香港政府正式出手,全面納管虛擬資產場外交易(OTC)平台。香港街頭的加密兌換店,或將成為歷史
6月27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FSTB)聯同證監會(SFC)公佈諮詢文件,明確指出所有提供虛擬資產與法定貨幣兌換服務的 OTC 平台,將全面納入《虛擬資產交易平台》與《資產託管服務》的雙牌照制度。不設過渡期,所有未持牌 OTC 法例生效後 須即時停業,違者最高可判監 7 年,並處以港幣 500 萬元罰款。
OTC為何成為政策焦點?
OTC交易是散戶進出加密資產的重要入口,在香港尤為常見。相比需KYC和銀行轉賬的中心化交易所,OTC以「現金交易、快速兌換」的便利性吸引用戶。然而,2023 年 JPEX 事件爆發後揭示出無牌 OTC 在資金來源、用戶保護與風控層面的監管真空,也讓這片「灰色地帶」成為急需補上的政策缺口。根據證監會及財庫局的公眾諮詢文件,未來所有OTC服務商,無論是街頭門市還是線上平台,皆須持牌經營,並須滿足冷熱錢包分離、客戶資產隔離、實時報告與反洗錢(AML)等合規標準。
與穩定幣監管同步進行的政策拼圖
這次針對OTC的監管升級,與即將於8月1日實施的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可謂雙軌推進。未來,USDT/USDC 等非獲認可穩定幣將不得在港境內兌換與推廣;即使 OTC 平台持牌,也僅可處理已獲批准的穩定幣。這也意味著:OTC出金,不再自由,而是受限於穩定幣合規名單之內。政策背後,是政府希望建立清晰監管框架,杜絕灰色地帶,也為長遠的Web3產業健康發展鋪路。香港正在試圖推進一條「高度合規化」的加密營商路線,市場將更集中、門檻更高、但或許亦更具吸引正規機構資金與全球信任的潛力。
舊模式結束,新秩序來臨——商戶和散戶影響幾何?
但也有聲音擔憂,在這條愈來愈「正規」的賽道上,是否會壓縮散戶與創業者的生存空間。對 OTC 商戶來說,新制度下需同時滿足交易與託管雙重標準,包括系統審計、人員配備、資安設計與法律合規。對中小型業者而言,營運成本與技術門檻驟升,幾乎等同宣判退場。對散戶而言,會面對轉型陣痛,短期內「出金」渠道將明顯收窄,過往在街頭熟悉的兌換店有可能一夜消失,原先的便利性將讓位於實名制、KYC、冷錢包等更嚴格的交易流程。若用戶未能適應新模式,轉向非法或未授權的交易路徑,或將面臨資金安全風險。
合規出金將成為主流選項。如 HashKey、OSL等持牌平台與券商,將成為資金流轉的主要合法出入口,交易安全、透明度及信任度亦有望同步升級。長遠來看,這是對過去OTC 生態灰色地帶兌換模式的一次全面清場,或有助加密市場進一步「合規化」,提升整體市場透明度、風險控管與外部資金信心。
升級?封殺?香港Web3何去何從?
此番監管收緊,對部分用戶與OTC業者而言無疑是沉重一擊;但從政策演進的脈絡看,這並非「突然襲擊」,而是香港加密監理長期規劃的延伸;這亦或標誌著香港Web3市場從「開放試驗」邁向「制度化升級」的重要一步。從穩定幣、平台發牌,到如今納管 OTC,在「合規」與「可行」之間,香港正嘗試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Web3監管路線。
這波監管升級對你有何影響?你怎麼看待香港未來的 Web3 環境?